咨询电话

18301480853

格力空调2顺义区015销售额(格力去年总销售额)

发布日期:2023-01-03 06:36 来源:[db:出处] 本文有11970个文字,大小约为52KB,预计阅读时间30分钟
摘要:

董明珠的两会提案:格力的创新成果又将何时落地? 董明珠退休带孙子的愿望又要推迟了? 根据媒体报道,董明珠在2021年两会上推出了两个提案,一项是将个税起征点提高至每月一万...

董明珠的两会提案:格力的创新成果又将何时落地?

董明珠退休带孙子的愿望又要推迟了?

根据媒体报道,董明珠在2021年两会上推出了两个提案,一项是将个税起征点提高至每月一万元,另一项是推行“中国标准”加大国产品牌的话语权。

董明珠在两会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还多次提到了与创新有关的话题。2021年,董明珠将目光看向了创新成果落地。

掌握核心技术的“空调大王”格力

今年并不是董明珠第一次提出有关创新的提案。从2010年到2020年,自主创新一直是董明珠两会提案的高频关键词之一,她认为“没有核心技术,企业就没有脊梁。没有 科技 创新,企业就没有灵魂。”

从1994年开始,格力实行精品化战略,这也成功从一个年产值不到2000万的小厂蜕变为全球最大的空调企业。

当美的进军微波炉、格兰仕踏入小家电时,格力没有像它们一样开始朝着多元化迈进,而是选择继续深耕空调领域。董明珠表示:“格力最突出的经营特色是专业化,也是格力实现技术创新,抢占市场制高点的关键。”

正如董明珠所说的,格力的“专业化”成为它的特色。而这份特色也为格力在空调领域带来了丰厚的成果。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3月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累计发明专利授权数量超过一万件。格力电器成为国内首家已授权发明专利过万的家电企业。

格力依靠着长久积累的技术底蕴,推出了如新风空调、睡眠空调、明珠空调等定制化产品,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有技术、有产品,在经销商渠道的帮助下,这份底蕴也就成为格力占据“空调大王”宝座24年的基石。

董明珠曾自豪的表示:“在空调领域,格力的技术超过别人十年。掌握核心技术,格力的空调是世界上最好的空调。”

格力成果寥寥的多元化战略

格力电器在空调领域成绩傲人,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格力似乎也明白只做空调并不能满足其自身的发展需求,于是从最近几年开始,时常能够听说格力跨界的消息。

对于格力的跨界,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格力除了卖空调还卖别的家电吗?”

格力的跨界范围,就好像一家卖啤酒的突然去做疫苗一样让人难以相信。但是事实上,一路狂奔的格力在2015年起业绩开始大规模跳水。根据格力2015年财报,格力2015年营收977.45亿元,同比下降29.04%,净利润125.32亿元,同比下降11.46%。

在董明珠看来,业绩缩水是过度依赖空调品类的结果,格力因此开启了多元化战略。格力开始尝试手机、 汽车 、芯片等多项产业,但是并没能帮助格力培育出像空调一样的优质业务。直到2020年格力的空调业务依旧占据营收的60%,而同期的美的,空调占比仅为46%,消费电器占比38%。

格力最出名的两次突围大概是手机和新能源领域,2015年大力推出格力手机后,市场反响平平。而2019年3月发布的第三代格力手机也因性价比过低遭到用户看衰。而作为承载了“董小姐”造车梦想的银隆新能源,却因核心电池技术的缺陷而溃不成军,市场份额一度溃缩至不足1%。背靠格力的银隆新能源最终却是因为核心技术不足而败下阵来,不得不说,这充满了讽刺的意味。

尾大不掉的经销商模式,“董小姐”又将如何创新?

开拓多元化业务的尝试惨遭失败的同时,格力空调的处境似乎也不容乐观。

2020年初的疫情,让作为格力创新成果落地重要渠道的线下实体店受到重创。2020年第一季度,格力的空调销售几乎停滞,第一季度销售额减少了近300亿元。

格力在2020年初遇到的危机,使董明珠意识到了再不改变就晚了。为了自救,董明珠选择亲自下场直播,并通过直播的方式对渠道网络重新梳理。从之前的线下模式,转为“线上线下同时销售,服务一体”的格力新零售模式。即使省级代理经销商不愿意,渠道转型也成了无法抗衡的大势。

董明珠在2020年举行了13场直播带货,销售额高达476亿元。2020双12,格力30家线下店在广东展开了新零售试点。

虽然“董小姐”直播带货的成绩表现不错,但是作为董明珠直播的重要组成部分,线下经销商们却有不同的看法。

董明珠带货直播的良好成绩,依托于线下经销商带来的流量。在董明珠直播前,格力的线下经销商就会组织优惠活动,收集潜在用户的微信,并对董明珠直播间进行推广。到了直播时,用户不仅能够拿到各种优惠券,格力还能给出比经销商更低的价格。根据用户进入直播间的渠道来给经销商进行分成。

家电行业分析师梁振鹏认为“格力的直播就相当于格力厂家与线下数万家经销商一起合作,在直播合作当天进行销售,经销商在这其中也能够赚到提成,所以格力的经销商对格力直播带货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

虽然经销商能够通过拉人来赚钱,但是直播价格低,也就意味着利润低了,这部分减少的利润,需要格力与经销商共同承担,再加上分销商、零售商直接从董明珠的店铺拿货,不再找经销商进货,渠道开始扁平化,一定程度上波及到了传统渠道商的利益。

格力在渠道体系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引起了原有经销体系的反弹。2020年6月19日晚,格力电器发布公告称,持股8.91%的第三大股东河北京海担保投资有限公司,将减持公司股份4288万股,按7月1日收盘价计算,总市值约为24亿元。京海担保给出的原因是,“出于自身的资金需求”。

河北京海担保投资有限公司便是格力经销商们在2006年合资组建的,其中包括了重庆、河南、山东、浙江等十多家省代经销商。

即便是线下3万家店铺与董明珠直播联动,但是格力的经销商体力仍然面临转型困境。如何面临直播销售带来的冲击,庞大的线下专卖店体系又将何去何从,这也成为了一个新的问题。

曾经热衷于创新的格力,格力手机性价比低遭到用户看衰、格力 汽车 惨遭溃败、格力芯片在宣布自家产品使用后也无消息。格力不仅在跨界创新没什么起色,作为曾经格力创新产品落地的经销商模式,也面临着更多的问题。这不禁让人想问,曾经热衷于创新的格力,会在何时将自己的创新成果再度落地?

格力在世界排名第几啊?

销量突破千万台格力称雄世界

销量突破1000万台 销售额超过182亿元

06年4月11日,格力电器发布了2005年年报。年报显示,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格力电器始终坚持走以质量取胜的道路,坚持诚信经营的理念,坚持市场份额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坚持同经销商、供应商共建双赢的发展模式,依靠自主创新,再一次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可喜的业绩。2005年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82.48亿元,比上年增长31.92%,实现利润5.10亿元,比上年增长21.11%,净资产收益率达18.68%,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进一步巩固了行业领先地位。

此前格力电器已经宣布,2005年格力家用空调的全球销量已经突破了1000万台,根据在全球空调行业颇具权威性的日本《JARN》杂志和日本知名的调查机构富士经济的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格力家用空调无论是产量还是销量均位居全球领先地位。这表明,格力电器制定的“2005年冲击世界冠军”的目标已经顺利实现。 市场集中度提高,内销遥遥领先

2005年,受房地产调控政策实施、电力供应紧张、能效标识制度实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空调行业各品牌的竞争异常激烈,空调材料成本继续上升,国内空调市场比较平稳,甚至有机构和专家分析,国内空调市场总量已经首次出现了小幅下滑。受到上述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众多中小空调企业举步维艰,就连不少知名的空调品牌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然而,“整体市场不增长,不排除个别企业有大的增长,大多数企业倍感压力,并不能妨碍个别企业脱颖而出”,格力电器董事长朱江洪表示。格力电器显然就是这样的“另类”,并在内销上遥遥领先。2005年,格力空调的销售额比排名第二位的空调品牌高出了近30亿元。而在国内销售量上,格力空调比排名第二位的空调品牌已高出近1倍。

业内人士分析,这主要得益于格力电器一贯坚持品质至上和技术创新,及由此而来的空调市场集中度的提高。2005年,格力空调实施了“6年免费包修”的服务政策,此举彰显了对自身品质提升和进步的信心,也大大提高了空调行业的竞争门槛。与此同时,格力电器相继在“节能王子”、离心式中央空调、超低温数码多联中央空调等产品和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打破日美企业对空调核心技术的垄断,从而进一步推翻了空调“同质论”和“无核心技术论”。

分析人士指出,随着品质和技术门槛提高而来的市场集中度的提高,格力电器在未来的竞争中将继续受益。

国际市场看好,外销劲增59%

与此同时,格力电器2005年报显示,该公司去年在海外市场销售收入达35.73亿元,同比增长59%,并占到总收入的近20%。这表明,具备技术和品质优势的格力电器已经越来越受到国际市场客户和消费者的青睐,国际市场显然已经成为格力电器业绩增长的一大亮点。

近年来,在国际市场上,除了与国际知名品牌加大合作力度外,格力电器还加大了“格力”自主品牌出口的力度。目前已经将格力牌产品成功打入英国、法国、巴西、俄罗斯、澳大利亚、菲律宾、沙特、印度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自主品牌出口占公司出口总量的比例接近1/3。

格力电器在征战国际市场中已经取得了丰富经验并不断创新。今年3月27日,巴基斯坦格力空调生产基地正式投入使用,并实现批量生产。这是继南美巴西之后,格力空调生产基地在第二个海外市场落户。该基地全部生产“格力”品牌的空调产品,年产量规模达10万台(套),是目前巴基斯坦产能规模最大的空调生产基地之一。该生产基地预计每年可相应增加空调散件出口2000万美元左右,同时,“格力”品牌空调在巴基斯坦的市场占有率将达到15%以上。

长期从事中国企业国际化道路研究的专家分析,此举是中国企业在“走出去”和国际化道路上的一大创新,在确保无风险的前提下,此举将使格力电器在未来的国际市场上保持良好的竞争优势,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产业链日趋完善,未来竞争优势更明显

4月11日,格力电器还公布了六届十五次董事会决议公告。公告称,该公司董事会已经通过了《关于投资电机配套项目的议案》,将投资1.5亿元兴建年产能达1500万台的电机配套厂,其中塑封电机年产能650万台,铁壳电机年产能800万台,商用电机年产能50万台。项目达产以后,该公司电机自给率将达50%,可彻底解决电机配套问题。

此举表明,格力电器在构建和完善产业链上又迈出了重大的步伐。此前,格力电器已经在珠海斗门投资超过4.5亿元,从国外引进目前国际最先进的压缩机生产设备,使其控股子公司珠海凌达压缩机有限公司年产能力新增240万套。该项目2005年已经建成投产,目前,格力电器的压缩机产能已经突破了500万台套。

知名证券分析师表示,压缩机、电机等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不仅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更有利于技术和品质的控制,这将为格力电器的未来发展构建强大的竞争优势。

格力销售额等于什么

亲,很高兴为您解答!格力年销售额1896.54亿,同比增长11.24%,规模净利润230.64亿,同比增长4.01%。格力在2021年一年的销售额大约为1700亿元左右,纯利润大约为221.8亿元。而其中占大比例的仍然是空调的销售额,大约为1178.82亿元。但和格力相比较,美的的数据就要更甚一筹了

欧美澳日等发达国家为什么总看中国不顺眼

望采纳

原因很简单,因为中国是一个奋力向上的国家。在过去的100年里面,由欧美澳日组成的发达国家俱乐部只不过迎来了四小龙和以色列五个新成员,总人口加起来9500万左右。(当然还有斯洛文尼亚之类的也被列入发达国家,呵呵一笑便是)。

这其中人口在千万以上的,只有台湾和韩国。如果把发展已经停滞的伪发达经济体台湾去掉,其实过去100年有规模崛起的也就韩国一个。韩国体量小,只有五千万人,而且其产业主要冲击的是日本,所以列强还能忍,中国的体量是韩国的25倍,从欧美到日本韩国统统受到冲击,你让发达国家怎么忍。

中国给发达国家带来的恐怖主要是3点:

一是中国产业的全面性,导致中国在和所有发达国家竞争。

我在别的文章中说过,西方文明+日本文明总共十亿人,还不如中国一个国家多,就单个国家来看,其人口体量无法支撑全面工业。因此发达国家的工业体系是在多个发达国家之间分工的。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包括美日德三强,没有任何一个拥有全面的工业。

就拿美国来说,液晶面板产业,高铁产业, 锂电池产业之类美国就没有,造船工业美国只剩下军用造船,民用造船基本退出了世界市场竞争,游轮买欧洲的,商船买亚洲的,也因为这样导致美国军舰造价奇高无比,造船厂没有民用订单,都靠军队养,美国军费为啥这么高,相当一部分就是这样被浪费掉了。

再比如德国,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芯片制造和封装,液晶面板,航空发动机,互联网这些产业基本都没有,德国也没有独立的航天工业。

再比如日本,卫星导航,民航客机,航空发动机,智能手机芯片设计,通讯设备,无人机,互联网这些产业基本没有或者非常弱小,航天工业没有全球航天测绘网,载人航天和空间站。

再比如军事工业,美国一家独大,航空母舰,四代机,超高音速飞行器,无人机,洲际导弹,相控阵雷达驱逐舰,核潜艇这些主战武器德国日本都没有自主设计和制造能力。

而中国呢,上面列举的十几个产业全部都有,而且都不差。

例如大家印象中很高端的芯片设计,下图是IC insight发布的2015年全球十大芯片设计公司,美国当然遥遥领先,前十名美国六家,中国2家,台湾和新加坡各一家。日本德国均未上榜。且海思和展讯营收增速排在前三位。

除了这些高技术制造业,技术要求相对低端的玩具,服装,家具,水泥,玻璃,纺织等等产业,美日德这些发达国家早就放弃了,而中国照样通吃,而且占了世界一半以上的份额。

中国工业的全面性是中国工业产值在2010年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的主要原因。

2010年这个年份非常重要,多年以后我们回头看,这一年中国工业产值超过美国会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我们身处大历史时代,但是我们很多人却并没有意识到。

第二是中国工业不仅是个全面的全能型选手,而且在几乎所有产业都能进入世界前五,很多是世界前三和世界第一。

想象一下,有个人参加奥运会,从游泳,跳水,篮球,跑步,跳远,足球,自行车,马术,摔跤,拳击等等所有项目都能进入前八名决赛,而且还能拿下不少金牌,银牌,铜牌,第四名……那这个人该是多么的牛逼。

比如互联网和卫星导航,成规模的基本就只有中国和美国在玩,中国世界第二,领先欧洲和日本。

再比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中国凭借着阿里,华为,腾讯,讯飞,百度等同样紧追美国。以云计算为例,德意志银行2016年5月公布的报告,世界三强是美国亚马逊,微软和中国阿里巴巴。中国除了阿里云,还有腾讯云,百度云,华为云等等,同样领先欧洲和日本。

比如液晶面板,全球就是中日韩台四家,技术水平中国和台湾并列世界第三落后韩日;但论产值和利润中国仅次于韩国世界第二,普通人印象中牛的不得了的日本液晶产业,现在只有JDI一家,份额不到全球10%,2016年还在裁员,其工厂在寻求出售给中国合力泰。

比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中国,美国和韩国三家垄断了世界市场,中国至少排在世界第三。2017年中国手机品牌世界份额预计合计超过50%

再比如造船业,世界三强是中国日本韩国,中国份额排在第一。再比如军事工业,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世界前五无悬念,实际上中国是唯一一个从军费到主战武器都可以全面和美国竞争的国家。

再比如家用电器,中国,韩国,欧洲占据了世界主要份额。再比如通讯设备产业,华为中兴在技术水平,产值和利润都是世界第一。民用无人机,大疆在技术和产值利润上都是世界第一。

再比如服务器,2016年Q3全球出货前五惠普,戴尔,联系,华为,浪潮,都是中美企业,日本和德国都没有。

再比如海洋工程装备,也就是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和海洋工程船舶,全球市场是被中国,韩国,新加坡三强把持,中国占全球份额35%,位居世界第一。2015年全球钻井平台超过80%是中国制造。海工装备美国,欧洲,日本基本都没有什么份额,中国主要就是和韩国新加坡竞争。

中国不仅无处不在,而且基本都在世界前五。

集成电路产业是我国最落后的大产业,前面有美国日本韩国台湾德国荷兰,中国排在世界第七,仍然在前八名以内。

第三点是全产业链和发达国家竞争的情况下,中国工业还在高速增长,而发达国家早已停滞。

就总产值而言,中国2015年工业产值已经是美国+日本之和了,而目前来看2016年中国工业产值增长在6%左右,未来将继续保持6%左右的增速。我在中国未来国运如何的文章写过,只要中国保持这个速度,2025年中国工业产值将超过所有发达国家之和,中国人均工业产值将达到西方平均水平。

中国和发达国家人均工业产值最高之一的日本对比,2015年中国人均工业产值已经是日本的40%,保持6%的增速,2025年中国人均工业产值可以追平日本或者略少。

我们查看中国每年进口商品的结构就会发现,以前中国没有进入的高利润大飞机和航空发动机产业,2025年以前都可以被中国商飞和中国航空发动机公司顺利解决并且产业化,这个产业缺口会被解决掉。

液晶面板排在中国进口主要工业品的第三位,而到现在包括液晶面板的核心材料和生产设备在内,例如玻璃基板,偏光片等,已经逐步实现国产化,替代液晶面板技术的下一代OLED显示技术,中国目前进度仅次于韩国,而对显示行业的投资中国是以千亿人民币为单位,远超过其他国家,10年内完成显示产业链顶端攀爬的大趋势已成。

汽车和汽车零部件进口排在中国进口工业产品的第二位,国产汽车自主品牌势头已经起来了,国内各大车企对汽车的投资也是天量,这个产业也在逐渐向上攀爬。

目前和西方差距最大是集成电路及其生产设备产业,这也是我国目前进口超过1500亿美元,是我国进口的第一大商品,相比之下作为第二大进口商品的石油,由于油价大跌,每年进口也不到1000亿美元。其他任何一种工业产品进口都没有超过1000亿美元。集成电路也是我国产业链条上的最大缺口,这点我国还在起步阶段,虽然芯片设计已经有海思,展讯,芯片制造有中芯国际,芯片封装有长电科技等,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也在以20%的速度发展,但是总的行业投资额并没有超过发达国家,而且技术差距还很大,因此这一行业的竞争还将长期化。

下面举三个例子,过去的15年,发达国家的产业是如何被中国挤压的。

举例一:

2000年以前,全球视频监控安防领域,都是被美国霍尼韦尔,泰科,德国博世等公司等少数欧美企业垄断,是典型的高科技行业。我们80后小时候看到美国电影里面,都会有视频监控室的镜头,现场直播一览无余,当时觉得牛逼的一塌糊涂。

2001年,中国成立了一家叫海康威视的企业,仅仅6年后的2007年,这家中国企业就进入了as评选的全球安防50强。记住2007年,海康威视才刚刚进入世界前50,那么到八年后的2015年,海康进步到什么水平了?

根据权威市场调研机构HIS:

2016年7月发布的2015年全球视频监控设备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在CCTV和视频监控领域,海康威视2015年全球市场份额从2014年的16.3%增长至19.5%。排名全球第一。不要以为海康的市场只是在中国,在海外市场的增长比中国更快。在全球不含中国的海外市场,海康威视的市场份额从2014年的6.2%增加到2015年的9%,海外业务增长高达50%,远超海康在中国销售30%多的增速。

下图是在as《安全与自动化》公布的“全球安防50强”排名。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不仅是海康拿下了全球第一,还有一家中国公司大华科技也拿下了全球第四,更为重要的是,前十名的营收和市场份额增速,海康第一48.8%,大华第二37.5%,远远超过欧美公司。

2016年上半年,海康威视实现海外市场主营业务收入35.9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0.02%,很显然,40%的增速意味着欧美企业的份额又被降低了。你的市场,也就是你的钱在不断被中国企业抢走,而且被抢走的速度还很快,你心理好受? 你心里会高兴?

更要命的是,中国企业不仅能抢走你的市场,而且利润率还比你高,2016年前三个季度海康实现了211.4亿元的总营收,较去年同期增长26.74%;归属上市公司利润达到了48.5亿元,同比增长了28.65个百分点。净利润率高达23%。在同行业遥遥领先。我们对比下世界第一大科技公司苹果,其2016年财年净利润率为21.2%。

有的国人,总是对中国制造极为苛刻,动辄就是中国制造都是低端,没有核心技术,一提起美国日本就是高科技,质量好,掌握核心技术,高端。实际上,中国制造科技企业净利润达到甚至超过苹果公司水平的公司比比皆是。例如汽车玻璃的福耀玻璃公司,其净利润率就在同行业遥遥领先日本企业,净利润率高达19.2%。

有的国人,一提起中国制造,就条件反射的说中国公司技术不行,管理不行,质量也不行,既然都不行,那为何能在全球竞争中能够步步紧逼欧美日企业抢夺其份额?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在很多行业,我国的确还落后发达国家,但同样在很多的行业,中国公司在技术,管理和质量上一定有超过发达国家同行的地方,不然何以能在竞争中不断胜利?

目前安防领域中国品牌份额占全球40%以上,随着海康,大华科技,还有后面的一大票中国企业的高速发展,全球安防产业将出现50%的份额和利润被中国品牌占领的情况,也就是中国VS世界。

另外值得一提,安防系统使用的图像处理算法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掌握在海康手里,而安防用的芯片华为海思已经成了全球市场上的三家主流安防芯片供应商之一(另外两家是美国的安霸和德州仪器),除了海思以外,还有中星微,上海富瀚等国产芯片厂家。另外摄像头用的CMOS成像芯片还有比亚迪等供应商(对你没看错,就是造电动汽车的比亚迪)。

举例二:光伏产业

中国光伏产业绝对是一个励志的故事,从中国企业大举进入被发达国家垄断的光伏产业,到把国外主流生产商全部打垮破产,中国企业自身也遭遇多年全行业亏损,然而咬牙坚持,凭借着不断提升生产技术,改进生产工艺,全产业链降成本,最终实现全行业盈利,并且形成了对全球市场份额和利润的垄断地位。这中间故事的精彩完全和中国液晶产业奋起的故事有一拼。

中国光伏产业的故事完全体现了中国产业人前赴后继振兴实业的精神,虽然中间大量的过度投资一度造成了全行业产能过剩和亏损,然而中国的有钱人拿钱投制造业,即使失败了,也比炒房炒股要好上千万倍。

光伏产业曾经是欧美和日本垄断的行业,2001年,中国光伏界的传奇人物施正荣回国创办尚德,中国产业界才第一次知道了光伏发电技术,4年后的2005年,施正荣便凭借尚德的迅猛发展成了中国首富,但即使这样,

2005年,中国太阳能电池组件产量只有200MW左右,只占全球1.8GW产量的11%,而日本占了全球40%,欧洲占全球大约45%,对比下2016年每瓦价格只有0.5--0.6美金,那时候每瓦太阳能组件价格在5美金以上,典型的发达国家把持的高利润行业。

2005年不只是中国份额只有全球11%,光伏组件的EVA膜,光伏背板材料,光伏玻璃,硅片,硅料等基本全都依赖进口,中国只拥有电池片制造和组件生产技术。

光伏组件的原料是高纯度的多晶硅料,需要99.999%以上的纯度,

2005年中国还不掌握硅料提纯技术,2005年中国多晶硅产量只有约80吨,仅占当年全球太阳能电池耗硅量2.87万吨的0.3%,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中国太阳能电池行业所需的多晶硅近乎100%需要通过进口解决,以德国wacker,美国MEMC,REC,日本三菱等多晶硅料企业凭借着高纯度硅料制造技术赚取了大量利润。

2005年,全球多晶硅硅料价格仅仅30美元一公斤,而到了2008年,随着中国企业大规模进入光伏产业,多晶硅硅料价格竟然冲高到了超过400美金一公斤,由于中国组件生产商集中在下游环节,外国供应商赚取了大量利润。

中国公司当然不会甘心被人卡脖子,突破太阳能级高纯度硅料生产工艺后,也开始大举进入多晶硅制造环节,到了2015年,中国高纯度多晶硅产量16.5万吨,占全球总产量34万吨的48.5%。全球多晶硅硅料价格,也从2008年的超过400美元,下降到2010年的100元,2012年下降到50美元,2015年下降到20美元一公斤。

中国现在每年仍然会进口部分硅料,但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进口价格低,外国供应商在工艺上领先导致生产成本总体仍比中国厂家略低,因此可以低价供应中国市场,由于中国天量产能的存在,外国多晶硅厂家已经无法随意提价,一旦提价就会激活更多的中国产能。

不仅是硅料,中国公司还突破了用硅料制造硅锭,把硅锭切割成硅片的生产工艺,下游的三个环节,硅片,电池片,组件,到了2015年,

中国硅片产量48GW,占全球总产量60.3GW的79.6%;

中国电池片产量41GW,占全球总产量65.5GW的62.6%;

中国光伏组件,也就是太阳能面板产量达到45.8GW,占全球总产量60.2GW的76.1%。

上述包括硅料在内的四个制造端主要生产环节产量均连续位居全球第一位,其中太阳能电池组件已连续九年位居全球第一位。各环节产量前10名的企业中有半数以上位于中国。

光伏产业的全球龙头是德国,一直到2008年,其全球市场份额还是世界第一,在中国企业的竞争下,德国光伏产业几乎全行业破产,博世和西门子卖掉或停止了太阳能业务。Solon、太阳能千年、Sovello、Conergy、Odersun等宣告破产。唯一幸存的大公司现在只有SolarWorld。该公司迫使债主放弃部分债务并赢得卡塔尔的大力投资,这才喘过气来。其它企业虽然还有残余或后续企业,但它们都不是独立企业。除了Solarworld外,德国太阳能工业几乎已经死亡。2013年底,德国太阳能产业只拥有4719个工作岗位。

2016年9月,只有3719名员工的德国solarworld宣布其德国工厂再次裁员500人。

不只是德国,日本光伏组件本来是被京瓷,夏普,三菱等日本本土品牌占据的,2011年,日本本土品牌还占据了日本90%的光伏市场。

而到了2014年,日本已经是中国光伏组件最大的出口市场,中国品牌已经占据了日本市场份额的40%以上。日本本土的京瓷,夏普,三菱等光伏厂家,不仅无力在海外市场和中国竞争,连本土市场也被蚕食。

中国企业不只是份额大,而且利润高。

以多晶硅料和硅片的国内龙头企业保利协鑫为例子,2016年上半年,业务收入达到人民币131.59亿元,毛利率32.9%,净利润13.89亿元,净利润率超过10%。

2016年第三季度,中国光伏组件龙头之一的晶澳太阳能公司营收为38.2亿元人民币(约合6.01亿美元),净利润为2.592亿元人民币(约合4080万美元),净利润增长69%。这仅仅是一个季度的净利润。

而日本光伏的前两名,夏普太阳能,在2016年3月结束的财政年度,亏损184亿日元,亏损超过10亿人民币。而日本京瓷太阳能2016年第二季度收入比上一季度下降13%。

光伏产业的全球份额和利润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企业手中,中国超过全世界。

不只是各环节制造工艺和市场份额的获取,核心材料也全面国产化,以光伏组件核心材料之一的EVA膜为例,既需要很好的粘性能够把电池片和组件表层玻璃粘贴在一起,又需要很好的透光度保证电池片得到阳光照射,而这些特性要在阳光照射下保持25年以上。

EVA膜的生产技术以前只掌握在日本三井化学,普林斯通,美国胜邦几家公司手里面。2003年,杭州福斯特公司才刚刚成立,2015年,该公司已经占据了全球光伏EVA膜40%的市场份额,中国品牌总全球市场份额已经占到了全球80%,美国和日本品牌基本淡出了EVA膜市场。

以2016年前三季度为例,杭州福斯特材料公司营业收入29.47亿,增长20.9%,实现净利润6.12亿,增长高达47.9%,净利润率高达20.8%,和前面提到的海康威视和福耀玻璃一样,达到了苹果公司的净利润率水平。再比如光伏组件关键材料的背板,是光伏组件实现电绝缘的核心材料,同时又要求具备很高剥离强度,对电池片起到有效的支撑作用,能够有效防止水汽渗入,同时要能抗老化,抗风沙腐蚀,还要能够有效的反射阳光,提高电池片的光伏发电效率。

2005年也是由美国杜邦,法国阿科玛几家外国企业把持全球市场,杜邦的品牌Tedlar和阿科玛的品牌KYNAR已经成了光伏背板材料代名词。TPT和TPE材料是光伏背板的标准主流材料,这个T就是指杜邦公司的Tedlar。

2007年江苏苏州成立了一家叫赛伍应用技术的公司,凭借着公司自主开发的KPK和超级KPE光伏背板材料,仅仅8年后的2015年,这家公司已经是全球光伏组件背板份额全球第一,直接挤压了国外供应商份额。

值得一提,赛伍应用技术不仅是中国光伏组件背板标准的制定者,而且也是中国变频器绝缘材料的标准制定者,一家企业制定了两个国家标准。赛伍是世界仅有的三家能够设计制造变频器绝缘胶膜的公司之一,另外两家是美国胜达(Sheldahl)和英国GTS。

除了光伏材料,中国企业还进入了光伏生产设备行业,目前主要的十种生产设备,已经有七种实现了国产化。2016年,一条100MW生产线的工艺设备的投资,仅需要6000万元左右,而在10年前,大约需要1.6亿元~2亿元。例如把光伏组件的电池片焊接在一起的串焊机,光伏组件的电池片,是用硅片制作的,非常薄,厚度在200微米以下,用机器把这些电池片用金属焊带焊接在一起,需要机器有很高的精度和技术水平,否则电池片非常容易破损。

仅仅在2013年以前,中国所有的光伏工厂购买的串焊机,都是来自德国TT(teamtechnik)、德国索蒙特(somont)、美国库迈思(komax)、西班牙格罗斯贝尔(gorosabel)、西班牙蒙特拉贡(Mondragon)、日本Toyama、日本NPC和韩国HANWHA等国外进口设备厂商,他们占据着国内太阳能电池串焊接设备行业绝对的市场份额。他们卖给中国企业的串焊机,一台价格普遍在400多万人民币以上。

2013年,中国无锡出现了两家串焊机企业,他们都实现了串焊机国产化并且推向市场,一家叫无锡奥特维,一家叫无锡先导智能,实现了国产化的串焊机,价格仅为100多万人民币,是欧洲日本企业价格的四分之一。

经过近三年的竞争和发展,2016年市场格局已大相径庭,中国市场新增产线串焊机95%变成了国产设备。在国外厂家中技术相对落伍的美国komax,日本NPC,toyama企业都相继退出串焊机市场,只有德国帝目公司teamtechnik尚有少量市场份额。

以无锡奥特维为例子,进入串焊机市场后,这家公司2013年收入还不到100万,而到2016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已经达到1.82亿。

无锡先导智能更是增速惊人,2016年前三季度,先导智能收入5.94亿,增长112.86%,净利润1.53亿,增长128.92%,净利润率25.8%。当然,光伏产业部分生产设备还需要进口,但是中国已经在逐步挤压其市场份额。

举例三:空调

2004年,中国空调的龙头企业格力电器实现销售收入138.32亿元,比上年增长37.74%,实现净利润4.20亿元,比上年增长22.74%,净利润率为3%

而到2015年,格力营收977.45亿元;净利润为125.32亿元。净利润率高达13%。10年间收入增长了7倍,利润增长了30倍,净利润率提高了4倍。

格力家用空调全球市场占有率也增长到了2015年的23.1%,跃居世界第一,同时期美的,海尔空调的全球份额也在增加,那么谁的份额被抢走了?欧洲,美国,日本的家电企业。

我们拿格力和日本两家空调龙头企业大金空调+三菱空调比较一下:

大金2015年营业收入191亿美元,净利润12.8亿美元,净利率:6.7%。

三菱空调2015财年销售额约7200亿日元,折合68亿美元,净利润约4亿美元,净利率约6%。

格力2015年营业收入150亿美元,净利润19.28亿美元。

2015年格力收入150亿美元,相当于三菱+大金258亿美元的58%。

格力净利润19.28亿美元,超过大金+三菱之和的17亿美元。

格力净利率高达12.9%,高出大金6.7%和三菱6%一倍。

格力空调一家净利润就超过日本两大龙头空调企业之和,这在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更何况中国还有其他两个空调巨头美的和海尔,其中美的的净利润率同样高达13%,和格力不相上下。除了三巨头以外,还有志高空调,海信空调等二线品牌

中国空调产业曾经产值和利润都远远不如日本,而现在产值和利润都大大超过了日本。

中国还在进一步扩大世界市场份额,以2016年上半年为例,格力空调出口增幅高达17亿美元,增长24.5%。如果算上格力在巴西等海外工厂的销售额,格力来自海外的销售额更高。世界空调生产企业主要就是中国韩国日本,由于中国其他家电企业海外收入也在高速增长,格力出口的增长就是在挤压日本韩国的份额。

中国不受待见,当然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奋起挤占了发达国家的利益空间,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一个问题,中国的发展不能和世界成为简单的零和游戏,不能中国发展,全世界吃亏,这样我们的发展绝对不会顺利。

目前中国的产业链有这样的趋势,每进入一个行业,就把这一个行业高中低端通吃,尤其是低端,直接做成白菜价,即让发达国家的企业无法生存,又让后面的发展中国家进入这个行业无利可图,投资回报时间延长,工业化难度加大。

比如下面的这则新闻,在印度市场中国手机的崛起,2016年底占到了印度50%的市场份额,不只是韩国的份额被挤压,印度本土手机的份额也从40%下降到20%。

我们要认识到,到目前为止,中国所有的进步都是跟随型成就,还没有产生领导型成就。

跟随型国家的发展都是零和游戏,别人在那里玩,你冲进去大发展,就把别人的份额给挤压了。你不受待见,那是正常的结果。你在街上开家包子店,突然来了个人和你竞争,你竞争不过垮了,心理自然不爽。中国发展的目标是要成为领导型国家,能够在无人区开辟出新的产业,自己受益的同时也让全世界雨露均沾。

这个世界唯一的领导型国家就是美国,美国的特征就是能够开辟出一个个崭新的产业,打破零和游戏的桎梏。

1915年美国发明汽车流水线生产,造就了汽车产业的繁荣,汽车产业至今是美国,中国,日本,韩国,德国的第一大工业。

二战后美国发明了集成电路,直接创造了家用电器等电子工业,索尼松下成为受益者。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发明了微机,直接造就了PC机和笔记本电脑产业兴起。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人又开创了互联网和windows这样的全新产业,完全的改变了全世界的生活形态,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和程序员们成为了受益者。

21世纪,乔布斯又发布了智能手机,直接带动了全球进入智能手机时代,网络流量猛增,运营商大规模上3G,4G,中国华为公司和中兴公司也获得了高速发展。任正非说要感谢苹果是有道理,没有苹果开创的智能手机时代极大的增加了全球网络流量,那么对运营商新建管道扩容的需求就不会有那么大。

现在美国又在搞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这将又是超级大产业,中国现在紧跟美国,中国已经发现了一个道理,美国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绝对不会错。美国在过去的100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的产业,在稳固自己领导者地位的同时,也带动了全世界的共同发展,这就是美国当超级大国,世界领导者的底气。

中国现在也在逐渐尝试能开创一个产业,例如量子通信,北京到上海1000公里级别通信网已经建成,已经有公司从中受益,但是总体而言,中国仍然是跟随型国家,要想减少利益冲突,减少不受待见的状况,中国必须成为能够开辟新产业,开发人类新需求的领导型国家,在自己受益的同时,也让全世界受益,打破零和游戏。要做到这一点,唯一的途径是提高科技实力。

急急急···格力空调2008-2013年的销售额是多少?销售量是多少台?

据统计,今年1月~10月,格力累计销售变频空调累957.6万台,其中,10月单月销量为107万台,占市场总额的46.79%,比9月份提升了1%,继续位居行业第一,照此态势来看,格力电器今年销售规模将达到800亿元,2012年销售额有望突破千亿元大关。

前10月,格力电器累计销售空调957.6万台,即平均每2秒钟即有一台格力变频空调售出,20年间,格力空调创下了中国空调企业用户数量的新纪录;同时在全球的用户已经突破1.7亿,实现家用空调产销量连续6年位居世界第一的业绩。

格力被美的反超,董明珠彻底输了?

作者|林夏淅

编辑|李曙光

格力电器、美的集团半年报在同一天撞车发布后,市场发现,格力电器主营的空调业务“双线失守”。

一方面,其空调业务上半年营收413.33亿元,与自己去年同期相比下滑47.89%。另一方面,老对手美的集团空调业务营收达640.3亿元,格力电器被甩下227亿元。

今年上半年,国内空调零售量同比下降14.3%,零售额同比下降26.9%,但格力电器空调销售额同比下滑47.89%,远大于行业均值。

这其实不是美的集团首次在空调业务方面超越格力电器。2015年,在空调行业高库存以及夏季温度不高的背景下,美的集团在上半年的强势出货,带来了428.17亿元的空调业务收入,小幅度领先于格力电器的419.82亿元。

只不过局势在当年的下半年扭转。2015年全年,格力电器的空调业务收入达到837.18亿元,大幅超过美的集团的644.92亿元。

5年过去, 历史 重现。但这次格力电器若想最终实现全年反超,面临的压力恐将大幅提升。

一位家电行业分析师表示,2020年的最后4个月,或将创下过去十年空调价格的新低,惨烈的价格战即将爆发。

市场期望太高了?

8月30日,2020年半年报公布,格力主阵地告急。

上半年,格力电器收入706.02亿元,同比下滑28.21%;归母净利润63.62亿元,同比下滑53.73%。其中,空调业务收入413.33亿元,同比下滑47.89%。

这是格力电器上市以来最大幅度的下滑。

对比最为明显的,自然是老对手美的。

疫情笼罩下,美的集团有多元产品及线上布局“护身”,2020年上半年收入1390.67亿元,归母净利润139.28亿元,分别同比下滑9.56%和8.29%,相比格力电器而言缓和许多。

更重要的是,美的集团鲜少在空调业务收入方面超过格力电器,而2020年上半年二者空调业务收入分别为640.3亿元和413.33亿元,格力电器仅为美的集团的64.55%,这种程度的反超前所未有。

从毛利率来看,二者在2020年上半年都采取了大幅降价的方式来带动销量,毛利率分别下滑5.1个百分点和7.6个百分点,均回到大约2012年的水平。从结果来看,美的集团更大幅度的降价也确实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除此之外, 格力电器上半年的数据,还服服帖帖地输给了曾经打赌的对象——小米。

2018年,雷军和董明珠的五年赌约最终以格力电器的小幅领先告终,但2020年上半年,小米继2019年以2058.39亿元的收入超过格力电器后,再次凭借66.62亿元的净利润,以微弱优势超过格力电器。这是相比收入而言更具说服力的一次超越。

然而,格力电器这份即使是全面落后的财报数据,仍然有值得打个问号的地方。

从格力电器2015年之后的收入结构来看,除了空调、生活电器、智能装备等制造主业带来的收入以外,有一项称为“其他业务”的收入占比始终维持在11%至15%之间。但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这项业务的收入分别同比大幅增长了48.21%和39.19%,在总收入中占比提高至目前的29.59%。

所谓的“其他业务”,其实是大宗原材料集采销售业务,具体就是格力电器为自己的上游供应商统一采购原材料,以发挥规模优势,控制采购成本。这种做法,杜绝了被上游供应商掐住命脉的隐患,与供应商间形成互利的协同。

与此对应的,是格力电器上半年出货受阻,存货金额较上年同期的201.81亿元同比增长28.39%至259.1亿元。

这意味着, 格力电器一边面临着存货压力,一边又在为上游供应商大量采购。

上半年格力电器的总体表现并不尽如人意。董明珠认为:这只是长跑中的歇脚,市场对其期望有些太高了。

为什么长期位居国内空调行业第一的格力电器,输在了这个时间点?

过去几年,格力电器在一路向上的同时,也埋下了多元化进展缓慢、线上布局太晚等隐患。在市场需求尚可的时候,这些问题可以忽略不计。一旦碰上疫情下的冷淡市场,问题就集中暴露出来了。

最显著的收入下滑,主要是多元化遇挫导致。

更细致的原因是,疫情下没人敢上门装空调后,格力电器真没啥收入了。

格力电器长期以空调为主要业务,在主营业务中贡献了九成左右的收入。2014年开始多元化发展至今,虽然该有的产品种类基本上都覆盖了,但并不成气候,小家电、智能装备和其他主营业务的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最高只达到11.87%。

疫情之下,空调业务一旦哑火,没有其他产品可供支撑,整体收入自然大幅下滑。

与之相反,美的集团一直在全品类方面做得比较成功,包括空调、洗衣机和冰箱三类大家电,以及众多品类的小家电,且经历了一个“做减法”的过程,在精减产品线的同时,将重心向毛利更高的暖通空调类产品转移。

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美的暖通空调类产品贡献了4-5成左右的收入,其他包括消费电器、机器人等业务则贡献了5-6成左右的收入,成为疫情下分散风险的关键。

收入之外, 格力电器不论空调业务层面还是整体层面的毛利率都在大幅下滑,而逐渐向线上转移的渠道调整,或是其中最直接的原因。

过去几年,格力电器虽然在整个空调市场中占据龙头地位,但在线上渠道方面始终落后于美的和奥克斯。

在针对2019年年报的投资者活动中,董明珠曾经承认,格力电器的线上渠道启动确实是晚了一点,有一点“养尊处优、自以为是”,并表示会亲自抓销售,这才有了从4月份开始的7场轰轰烈烈的直播,以及格力电器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格力董明珠店”。

根据董明珠的设想,“未来格力要把线下变成体验店,下单可以放到线上,这样不仅能把货源最好地利用起来,线下3万个店就能够成为3万个仓库。”

为了用足够低的价格刺激消费者和经销商进入直播间刷单,也为了将线上渠道大面积铺开,降价无可避免。但在这个阶段进行渠道调整,意味着财报数据上需要同时体现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和降价带来的负面影响。

除了收入和毛利率之外,这种负面影响还体现在存货相关的数据上。

在此之前,格力电器依靠强有力的线下渠道打开市场,广大经销商队伍的进货节奏成为其业绩好坏的关键因素。眼下渠道改革正在进行,虽然董明珠表示不会放弃广大线下经销商,但线上线下结合的新模式必然需要经历一个磨合期。

2020年半年报数据显示,格力电器的存货达到 历史 最高值。相应的存货周转天数达到82天,接近近十年中的最高值,即2012年的85天。

虽然董明珠曾经回应,很高兴看到经销商正在消化库存,但这种“高兴”背后难免存在自身库存高企的忧虑。

相比之下,美的集团2020年半年报的存货数据要 健康 许多,2020年6月末的存货金额为217.15亿元,同比减少9.9%;上半年存货周转天数降至47天,比格力电器短了43%,运营效率有所提高。

美的此前放话称“至迟2021年实现对格力电器空调业务的赶超”,从2020年半年报数据来看,这一目标似乎已经完成了一半。市场对其正面预期也比较强烈,目前美的集团市值达4696.18亿元,高出格力电器40.71%。

那么,“空调老大”真的要被挑翻马下了吗?

2020年上半年的战局虽然以美的集团领先暂告一段落,但全年来看,局面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其中原因在于, 格力电器尚未使出手中的两项杀手锏,一是降价,二是庞大的累积“销售返利” ,两者分别可以在收入和净利润方面对格力电器的全年数据起到充分的提振作用。

降价很好理解。格力空调的毛利率一直比美的空调要高出5-8个百分点,2020年上半年虽然两者均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降价促销,但降价后二者的毛利率仍维持近8个百分点的差距。

市场需求相对稳定的时候,这部分利润空间是格力电器高利润的重要支撑。而市场需求萎缩的时候,舍弃这部分利润将在很大程度上撬动销售额的上涨。

疫情之下,消费者对于价格的敏感程度有所提高,因此美的更大的促销力度或多或少打动了部分消费者。一旦格力电器也“放下身段”卖力降价,再加上本身过硬的口碑和技术,美的空调的价格优势很快就会被格力空调的价格、技术双优势碾压,在收入方面扳回一城并不难。

家电行业分析师刘步尘认为,下半年空调行业将出现一场惨烈的价格战,空调价格将创过去10年新低,格力电器和美的集团之间必有一场恶战。

除此之外,美的集团和格力电器的年报数据中均有一项名为“销售返利”的其他流动负债,反映的是经销商能够在未来拿货时予以抵消的金额。截至2020年6月30日,两者的金额分别为287.55亿元和612.4亿元,格力电器是美的集团的2.13倍。

如果充分利用这部分未兑付的返利金额,格力电器今年上半年暂时落后的净利润也可以得到迅速的改善。

为什么这么说呢?

销售返利指的是经销商向格力电器或美的进货时,格力电器或美的按照其进货金额和一定比例计提的返利金额。这部分金额能够在当年至未来1-2年内,通过抵扣提货款的方式得到兑付,类似于“抵用券”的概念。

关键问题在于,兑付返利金额对当期的财务数据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先说结论, 有积极的影响,兑付的销售返利越多,净利率也就越高。

具体原理稍复杂,放在下面给爱学习的同学看,直接跳过亦不影响阅读:

美的集团的销售返利政策在会计处理过程上虽然有所不同,但对于最终净利润的影响,和格力电器也是大同小异。

这种情况下,自然是谁手中的累积未兑付销售返利金额高,谁的主动性就更大一些。如此,格力电器和美的目前分别为612.4亿元和287.55亿元的未兑付销售返利,代表的不同“后劲”,一目了然。

因此,总体上来说,如果格力电器在下半年通过降价抢回上半年失去的市场份额,同时通过释放销售返利弥补因降价带来的利润率下降的问题,那么美的集团很可能失去上半年夺得的领先地位。

大战一触即发,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在9月3日公告其大手笔减持了2000万股,参考市值13.62亿元,公司方面给出的解释为个人资产配置需要。

同一天,格力电器则发布了股份回购公告,计划以30亿元至60亿元的资金回购公司股份。

美的集团今年主推“无风感空调”的概念,格力电器就在央视上打出“空调必有风,无风非空调”的暗讽广告。

不是冤家不聚首,从资本市场到产品市场,无论是美的集团和格力电器,还是方洪波和董明珠两位职业经理人之间,硬仗还将打下去。

关于格力空调2015销售额和格力去年总销售额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上一篇:海信空调智能盒子安装(海信空调顺义区智能盒子安装方法) 下一篇:顺义区标致408空调使用(标致408空调使用方法)